致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6章 向左还是向右,少帅春秋,致君,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本来,民国初期文科类是很吃香的,从现代文学史上百家齐放、大家辈出的情景便可知道。但是张汉卿入主后的民国政府由于对工业的重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本来会出现的中国留德国学生中,文科类(包括文、法、商、教)留学生多于实科类(包括理、工、农、医)留学生的场景再未出现。由于政府对留学生的所学文科专业的限制,加上社会上实业救国风气的影响,不少留学生选择了理科,甚至弃文从理,至少,那位别名“鲁迅”的文豪再也没能出版什么《呐喊》,北京也多了一位名叫周树人的医生。

从1923年起,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出自当时的特别需要,注重鼓励留学生学习理、工、农、医,实科类留学生比例开始上升。这一时期,中国学生留德所学的专业主要分布在医学、化学、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等。据统计,1924年留德的700名学生中,50%学习化学、机械和电机,40%学习医学和陆军,其余10%学习文科。

总体而言,留德学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学术研究,成才率高于其它留学国别。当时国内一般学校都注重英文,以德文为主的仅有同济、同德等少数几所学校,所以留德学生的来源比较集中。如中德合作的同济大学,其毕业生大多进入德国深造。1912年至1937年间,在可考的99位同济毕业生中,有61人选择留学德国的大学或高等工业学院。一些已经留学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的中国学人,因追求高深学问而赴德从事专门研究或攻读学位,如陈寅恪、贺麟、赵九章、罗家伦、傅斯年、张维、俞大维、李金发、夏坚白等人。这是留德教育史上的一种奇特文化现象。由于德国高等教育的严谨学风和留学生自身的刻苦学习,留德中国学人一般来说,学术成就突出。民国时期的留德学生总数少于留学日、美、法者,但其获得博士学位者比例却最高。据袁同礼统计,自1907年—1961年间,中国留德学人共有732名获得博士学位 ,其中最多的是医学博士,其次是数理化和工程学博士,高于留法(581名)、留英(346名)获博士人数。

官费陆军留学生是留德学生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群体。随着国家统一的大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立一支什么样的正规军队渐渐摆上议程。为了持续提高军队的指挥能力和军事素养,张作霖政府把陆军留学的重心逐渐转向德国,从而使德国对中国军事教育的影响达到高峰。

张汉卿正是不折不扣的民族主义者。他实在是受够了前生政府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事务中近似畸形的软弱。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利益而做出的决定,无论是纳粹党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可以认同的,因为他们的方向都是国家专制的,都是中国发展的需要。当然接受的前提是这种制度的成功。

其实想想后世的美国霸权主义的所作所为,与纳粹有何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纳粹实行的是赤i裸裸的领土占领,而美国相对“文明”些,相对杀人不见血,胡萝卜比大棒的成分要多了些----君不见后世美国的霸权主义、全球战略?还有其对北约的控制、对所谓“无赖国家”的制裁?更有对中国全方位的围追堵截?一句话,美国文雅了,不那么暴力了,却更有成效。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若不是希特勒最终失利,谁敢说他的独裁不正确?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在国际社会事务中看大国脸色的半殖民地国家来说,集中国家力量办大事是必须的,这就需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政体是专制的。

所幸的是张汉卿的理论越来越得到更多的拥护者和激进的中下级民族主义军官,正是这些张汉卿称之为“中国的骄傲”和“明天的太阳”的和他同龄的年轻人,为他将来的种种政治上的大手笔减少了大量潜在的反对者,中国不久后的政治格局才能顺利按照他所预定的方向前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竞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

庶女爆发:携手耕种

微甜

重生之公主要造反

倩俊夣

冷面部长情挑小女人

玉如冰

女王会长:美男排排站

五月晴

傲妃临世:凤倾天下

萧家小七

师父太撩人,徒弟犯上!

轻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