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之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6章 明代历史特别篇,高校穿越,有志之峰,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遥望金陵古城,衰老的黄树低垂着枝叶,孤独地立于废墟中。为罪、为恶的反叛者得以高高在上,而为善、为仁者却落得非死即隐。多么不愿意信服但却客观的史实!于是很多时候不禁仰天呐喊:
若我为建文,必不会没有分寸地一直以一颗仁义之心对待誓把坏事做绝的敌人。必在燕王尚未谋反之时,先密令御史执于京师。若此举不成,吾当亲率三军,诏令天下,会各地勤王之师围而攻之,消除隐患于萌芽。
若我为建文,必先依**旧历,等削平藩王,四邻和睦之后,再实施约束僧道富甲财产之策。
若我为建文啊,亦必在军事方面加强对禁军的训练,征调精锐边兵驻守京师,不拘一格提拔优秀将领。重用铁铉,高巍等忠良死节之臣,而远离以无耻作为生活方式的草包李景隆之流。
历史是很公正的,岁月的洗礼可以涤荡乌有之事,却抚平不了真相。即使一个朝代的人都曲解了他,但历史终究不会改变,事实终究会水落石出,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客观性是作为事实的一项多么宝贵的属性!虽然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暂时扭曲、篡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客观性的展示注定是一种必然!尤为可贵的是,在展示客观性的同时,当初据以扭曲的外力亦将被揭露无遗!
永乐年间,朝廷史官为给朱棣开脱,不惜抹杀事实,曲圆其说。对建文帝则极尽批判,把建文帝形容为不孝、奸恶和邪淫的人,指责他违反《祖训录》,犯大不敬之罪。但这仅局限于明朝。后张廷玉等人编写的《明史》中赞曰:“惠帝天资仁厚,践祚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可见,是一位贤君才是历史对于朱允炆的客观评价!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如果历史可以改变,如果朱棣篡位失败,那么明王朝又将何去何从?怀有如此美好遐想的一定不会仅仅局限于我,但却注定只能收获短暂而朦胧的陶醉感了。历史就是历史,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其冷峻的一面:
永乐十八年,明成祖建立东厂,成就了诸如刘瑾、马永成、魏彬、魏忠贤等臭名昭著、祸国殃民的宦官。**朱元璋曾鉴于历朝而废除了宦官制,但由于朱棣反叛后,不信朝臣,重用宦官,使明朝深受其害。其次,若朱棣不反叛,明朝也不会迁都于北京。迁都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也让将领在保卫京师与迎战敌人之间难以抉择。相反,若明朝都城在南京,且北方有精兵把手,就避免了崇祯帝腹背受敌的尴尬局面。朱棣对于战场情有独钟,在其位期间,五次亲征鞑靼,终于在最后一次病逝于榆木川。生于战场,死于征途,完成了作为一名战士的宿命,堪比孟德。边境年年战火不休,战争极大地摧垮了大明帝国的国力,这也为后来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一个偶然的历史变故,导致一个王朝的悲剧。一位帝王的陨落,导致一个时代的变迁。历史就是这样,不时激起惊涛骇浪,那一段段宫廷旧史,其间又有多少君王嗟叹。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难道不正是最好的写照!?
自此,岁月的长河里又多了一位君王惆怅的身影。
很多时候,世事总是那么令人牵肠挂肚,建文帝一生坎坷,这似乎在当年答**朱元璋 “风吹马尾千条线”之联时已有所预示,建文帝对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则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
红尘往事,如烟如昨。失去王位后的建文帝下落,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其中的一种版本传其失踪后曾作诗一首,一度广为流传: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薇有相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轻风吹拂着平静的心,遥望远处苍翠的山水。数百年以后,明朝早已不再,而河水仍旧流淌着,一切皇权富贵,一切功名利禄,也只是过眼云烟罢了。这段沉浮的历史,也随着淮水渐渐远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