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俗世蒙面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章 以粮为纲,我欲扬明,红尘俗世蒙面人,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徽商集团并不晓得皇上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他们只知道今年年初之时,江南诸省的确遵从朝廷之命,强迫百姓种植了大量的番麦,但因为饮食习惯的问题,除了少部分缺衣少食的贫苦百姓之外,江南中平之家农户并不拿皇上亲自赐名的“玉米”当日常主食,而是用于喂猪,想必江南叛军对此的控制也不会很严,相对于收购稻米等战略物资来说,收购玉米要打通的关节和要承担的风险小上许多,于是欣然接受了皇上追加的条件。
由此,又令朱厚?想起了目前更为迫切的一个问题:粮食生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北方就是缺粮之地,无法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尤其是自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起,这个矛盾就更加突出,京城数万宫人、官吏和九边诸镇近百万将士所需粮食大部分都要靠南直隶、浙江、湖广等江南各产粮大省接济。江南叛乱之后,号称大明王朝“生命线”的漕运断绝,几个产粮大省每年数以千万石计的漕粮便没有指望了。虽眼下靠着历年所积下的军储,还能勉强支撑一年半载,但若是短时间内不能克复江南,只一个粮食问题就足以动摇朝廷的统治,甚至有亡国之虞!
考虑到目前绝对不能公开表示对于能否很快平定江南叛乱的担忧,朱厚?以“以粮为纲”为题,召集内阁,六部九卿及顺天府等衙门官员参加朝会,专题讨论粮食生产问题。
工部尚书林之诠率先提出了一个庞大的计划:综合治理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地就在黄河流域。可能是因为后世子孙让她很失望,她这个做母亲的时不时就要点脾气,教训一下自己的孩子,因此黄河水患就成了历朝历代政府最头疼的一件事情。而这一点,在以京杭大运河为生命线的明朝尤为明显――因黄河每年有大量泥沙淤积,使开封以东河段经常决口泛滥或改道,不但给沿岸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而且经常阻断京杭大运河的正常通航,将京畿及北方重镇与江南财赋重地之间的主要交通运输阻断,导致各种南方物资,尤其是粮食不能及时调运北方。
朱厚?自去年年初起,便在下旨命工部分段治理漕河的同时,命西北诸省在黄河上游各地分段整修河道,加固河堤,并大力植树造林,减少泥沙流入黄河,但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成效的措施。因此,工部奏请朝廷恩准,利用大量江南流民涌入北方之际,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征调三十万民夫,彻底整修黄河下游地区。
林之诠表示,历史上黄河治沙一直采取加宽河道的作法,但成效不佳,工部各位水利专家经过严密的考察论证,认为河道紧缩之后,水的流势必加快,河水中裹带的大量泥沙也就不容易沉积下来了,会被直接冲到海里去,因此,可反其道而行之,采取紧缩河道的方法,解决下游河沙淤积造成水患的致命问题。而且,原本泛滥的河道经过几年的淤积,可得数十万亩良田,每年所产粮食可达上百万石,当可缓解北方地区对南方产粮区的依赖。
尽管朱厚?并不懂水利,但也明白这倒是一个两全其美、一劳永逸的办法,却不知道朝廷有没有这个能力兴起如此庞大的工程,便将征询的目光投向了刚刚伤愈复出的户部尚书马宪成。
马宪成当然明白皇上为何要看自己,扳着指头为皇上盘算了朝廷的家底之后,认为工部所奏请综合治理黄河一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工程浩大且旷日持久,已远远出了朝廷目前财力物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因此,这一方略可成万世之功,却不能解一时之难,只能留待他日国家承平、富足之时再做论处,眼下朝廷还需另寻济时救难之策以解燃眉之急。
如同当头泼下了一盆冰水,心头刚刚泛起了一点希望的朱厚?又皱起了眉头……</dd>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