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一千一百四十五 治蝗(上),万历1592,御炎,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别说古代了,到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也依然没有什么好办法根除蝗虫,因为他们的繁殖能力太强了。
不过虽然无法根除蝗虫,但是通过种种手段治理蝗虫,从而减少蝗灾发生的频率和次数这种事情还是能办到的。
只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人总结出一份可靠的治蝗攻略,没有人将这些方法教会百姓,一旦蝗灾发生,百姓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蝗虫肆虐。
有人天真的以为吃蝗虫可以根除蝗虫灾害还能让灾民吃饱,从而解决蝗虫的问题,这么简单的事情要是可以成立的话唐太宗以后就不该有蝗灾了。
蝗虫啃食庄稼和各种作物的速度太快了,一地仅仅停留一两天就能吃掉所有的可以吃的植物,然后立刻腾空而起转战下一个地区,一两天的时间够人们捕杀多少蝗虫呢?
粮食被吃光之后捕杀的蝗虫够那么多农民吃几天?能吃到下一茬作物长成吗?
蝗虫高蛋白不假,营养丰富也不假,但是热量低,消化快,根本不够灾民们吃几天的,就没有了,接下来灾民们面对满地狼藉又能怎么办呢?
所以若要对付蝗灾,花钱购买蝗虫和发动民众吃蝗虫都属于马后炮的行为,实际上并不属于防治,只是挽救而已,而且挽救的还十分有限,若要治蝗,需要从根源入手。
古人也不是傻子,虽然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钳制,但是也并非全部都是坐以待毙,唐宋印刷技术发展以来,留存于纸面上的治蝗技巧非常之多,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治蝗方略古籍上都有记载。
但是一来国家动员力不够,官员执行力不够,百姓理解不深,难以形成足够的治蝗力量,难以对蝗虫生长区进行彻底的扫荡以防止蝗虫灾害。
所以每当蝗虫长出翅膀开始肆虐的时候,人们只能坐以待毙,看着那铺天盖地的蝗虫吃光自己的庄稼,除了拜佛和流泪,什么也做不到,然后一批一批的饿死。
萧如薰在派人做气候变动考察的同时,也派了相当一批干练的年轻官员从库房里调出历年来治蝗的书籍,从中找到治理蝗虫的方法,并且搜集蝗虫发生的规律和主要发生地,以及主要肆虐地点。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治蝗小组总结出了蝗灾易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规律。
他们总结出,蝗灾往往大规模爆发于大旱之后,爆发点多在黄河中下游区域,远多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的爆发数,爆发时间一般在五月至八月最猖獗,也就是夏秋之间。
夏蝗以农历五月中至六月上旬最盛,秋蝗以农历八月上中旬为最盛,农历六七月是夏秋蝗灾并发的时期,它们很精明,在作物长势最茂盛和快要丰收的时候诞生,将百姓一年的心血和口粮吃得干干净净,扬长而去。
蝗虫吃的不是农作物,吃的是人。
治蝗小组进一步总结出,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古籍上记载旱极而蝗,治蝗小组因而认为蝗虫需要在比较干旱的环境下生长成灾,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的地方反而不适合蝗虫的生长,所以黄河流域每次干旱之后屡遭蝗灾。
古籍上还记载蝗虫在土壤里由幼虫生长为蝻,又从蝻变为蝗,所以治蝗小组认为蝗虫应当是把虫卵产在土壤里生长,喜欢干旱,冬春不长夏秋长,所以性喜温暖。
换言之,一旦某一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灾,那么第二年很有可能会出现蝗灾,蝗虫会在那里生长,长成之后率先吃掉那里的庄稼,然后转战各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