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缆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92章事件,大唐再起,飞天缆车,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即使是武勋们,也毫不示弱,如李威,就捐赠了两百贯。一时间,整个冬日的洛阳,热火朝天,兴建会馆的热情大爆发,不只是官吏,就连商贾,旅人,都伸出援助之手,出人出力。
最先修好的岭南馆,承天府广州,岭东府,岭西府,以及安南府,所以规模最大,也是财力最雄厚的。
毕竟是高官贵族,大都出自岭南。
如西凉府,陇右府,陕西府,长安府,同属于西北,又都比较贫穷,所以共建了西北会馆。
而富庶的江西,江宁,则自建会馆,财大气粗。
由此,截止到了神武十二年的夏天,耗时半年,洛阳立起来了十座会馆。
无论是土木材料,还是工匠吃食,洛阳城商贾们吃了一波红利,如果后面大量的士子入住,那带动经济的能力,就非常强了。
说句实在话,在古代,一百个普通人死了,都不及一个读书人死去来的影响大。
无他,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最起码也是个中等之家,寒门出身,他们的家庭本来就影响大,自然而然,让读书人的身价倍增。
像隋唐时期的科举,培养一名读书人,名师费就算了,哪怕最起码的书本费,每年就得耗费数十贯。
而且,这东西,就跟中彩票一样,全国成千上万人,也仅仅每次只有数十人中榜,许多人属于通赔,盈利的算是少数人。
所以,唐朝的孟郊,四十六岁中进士,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也是如此,唐宋时期的读书人虽然多,但依旧显得稀少,识字率普及最高的,还是明朝。
而,原因为何?
遍布全国的私塾?还是官办的社学?
洪武二年,朱元璋要求全国建立官办学校,中央是国子监,府为府学,州为州学,县为县学,一次性遍布全国的官学超过了两千所,每年在读的读书人,规模达到了三万六千人。
但这,也只是推进罢了。
真正的催化剂,其实是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科考制度的产生。
何来?
这让读书盈利率,极大的提升。
如果说,以前是万分之一,秀才试的产生,那就是百分之一。
再不济,还可以文学大昌,可以办私塾,养家活口,脱离劳工阶级。
所以,读书的盈利,其实比经商,务农,工匠,还是高。
朱元璋,才是真正开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
就好比,以前是清华北大毕业才能分配工作,如今本科毕业就能吃上官粮了,怎么不算善政?
有鉴于举人之死这件事,李嘉冬日,也忙活起来,走访高官,安抚读书人,就成了他的秀场。
除此以外,大办社学,也成了他施政的新举措。
不过,县、州、府三学早已经建立,甚至还有专门的学官,这些自然不用他来操心。
他如今准备关注的,乃是县之下的村镇,乡村之学。
吴青提前让射声司调查了一番,汇报道:“以洛阳府为例,偃师县共有七千余户,口三万余人,但私塾却只有三个,就读之学童,不足百人。”
“为何这般少有?”
李嘉颇有些惊讶,秀才举人试都来了,私塾和读书人竟然这样少?不科学啊!
“陛下,各豪大家,都有族学教育子弟,绝不外传,藏书万卷者,竟有十几家,秀才举人,大多出自这些豪大家之中。”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