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十六章 迟到梁使,天下枭雄,高月,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臣明白,一定回避这一条,相信他们也能理解!”
“好吧!就这样。”
李渊站起身道:“朕希望明天就达成和解协议,朕需要集中兵力对付梁师都,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停一下,李渊又对李建成道:“就由太子代朕在协议上签字加印,杨元庆毕竟只是楚王,和朕不对等。”
“儿臣遵旨!”
.........
拖延了足足半个月的隋唐和解谈判终于在唐朝的最后让步中达成了协议,双方承诺放弃敌视,承认彼此的疆域,至少在一年内,保证自己军队未经对方许可,不踏入对方的领地,此外双方又约定了二十几条其他约束,协议一式两份,由太子李建成和楚王杨元庆为最高确认人签字,十天后,杨元庆在和解协议上盖印并签了字.
自此,隋唐两朝正式讲和,他们各自调整兵力部署,唐朝将部署在关中东部防御北隋的十万大军调去陇西,另外弘化郡和上郡的五万兵力也撤回关中。
而隋朝则将驻扎在河东郡的三万兵力部署到太原郡井陉,同时将灵武郡和关北六郡的二万五千军队削减为五千驻军,其余二万军队调回太原,部署到雁门郡的飞狐陉附近,隋朝开始了对河北战役的准备。
........
十一月初十,就在隋唐达成和解协议的第二天,一辆马车缓缓从南门驶进了太原城,马车两边有十几名随从,皆着穿着紧身黑衣,腰挎横刀,骑马跟随在马车左右。在战乱年代,这种情形比较常见,一般大户人家出行都会有年轻的武士跟随,横刀在旧隋朝曾是违禁品,严禁普通庶民携带,而现在这条禁令早已被打破,在中原各地,莫说横刀,连军弩也可随意出现在平常人家。
守城门士兵并没有过多盘问,只问一下来处便放他们进了城,马车进了城,一股热闹繁华的气息迎面扑来,车帘拉开,一名中年男子探头向四处张望,只见大街上人来人往,还有一个多月就是新年了,大街上显得格外热闹。
“曲三郎,这里可比咱们江陵城热闹多了。”中年男子笑道,他说一口南方口音。
或许是中年男子脾气很好的缘故,随从们都和他说得来,一名年轻随从笑道:“李少卿有点重此轻彼啊!我觉得江陵城并不比这里差,只是咱们在路上走了二十天,这不,快到新年了,我估计江陵城内此时也一样热闹。”
如果他们是在城门边说话,被守门士兵听见,一定把他们的南方口音、少卿、江陵城这些线索联系起来,便可立刻推断出他们是南方梁朝的官员。
确实如此,这名李侍郎正是梁朝的鸿胪寺少卿,名叫李京,若杨元庆看见他也会大吃一惊,因为这个李少卿正是杨元庆的嫡亲舅父,原名就叫李大郎,因嫌这个名字土气,出仕后便改名为京,现在叫李京。
当年杨元庆为了笼络杨元庆,特地封他舅父为安陆郡京山县县尉,大业九年,李京发现了萧铣要造反,安陆郡的官员大都已加入南华会,他心中惶恐,便弃官逃进京,举家投奔了杨元庆,不过,住了不到两个月,他又思念家乡要南归,裴敏秋拦不住他,便送了他一大笔钱,让他回乡做个富家翁。
李京有两个儿子,长子李贵,次子李福,李贵在南郡求学时加入了南华会,现任梁朝江夏郡长史,而李京则因为是杨元庆的舅父,半年前萧铣亲自上门,请他来江陵做官,并封他为鸿胪寺少卿。
这次他奉命出使北隋,带着萧铣满心期望,一方面是希望北隋能承认梁朝的合法,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隋梁两朝能结为同盟。
李京心中有点紧张,他不知杨元庆会不会责怪自己上次跑回南方,而且自己成了梁臣,会不会让杨元庆恼火,他心中着实忐忑不安。
马车缓缓来到了杨元庆的王府门前停下,他看了一眼大门上了牌匾,‘楚王府’,李京心中不由长长感叹,他想起当年杨元庆三岁时自己带他去杨府时的情景,当时的越国公府的牌匾令他惶恐不已,而现在这孩子长大了,他竟成了楚王,而且据说他将来还会成为皇帝,不知他母亲灵下有知,会是多么高兴和自豪。
李京擦去眼角流出的老泪,吩咐随从一声,“去门房禀报一声,就说楚王殿下的亲戚从南方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